近一段時間,國際上刮起了一股向中國政府施壓,要求中國增加稀土出口額度的旋風。這股旋風的始作俑者是日本。日本駐華大使日前召集美、英、德、法、韓等國駐華大使,希望上述國家同日本一道,壓中國放寬對稀土出口的限制。
對此,中國商務部發(fā)言人10月15日表示,中國對稀土開采、生產加工和出口環(huán)節(jié)采取的管理措施,是符合國際規(guī)范和世貿規(guī)則的,中方不會將稀土出口作為封鎖手段。而在此前,溫家寶總理訪問歐洲時已經明確表示,中國有必要對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,但同時要照顧世界的需要,不會把稀土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。這表明,中國在稀土出口問題上既依據國內法采取了必要的管制措施,又尊重長期以來形成的稀土供應格局,照顧了各方的利益,因而是無可厚非的。
不過,有關國家對中國的指責,卻也提醒我們要在此問題上厘清是非曲直,不能讓其顛倒黑白、混淆視聽的圖謀得逞。首先要肯定的是,稀土是重要的戰(zhàn)略資源,在軍事和高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,是生產精確制導武器必不可少的物質元素。而對于戰(zhàn)略資源,各國都實施程度不同的出口管制。別說可直接用于軍事用途的稀土,就是間接戰(zhàn)略資源如石油,相關國家也成立了OPEC組織,以限制石油產量,提高價格,并以此為武器與西方國家進行戰(zhàn)略周旋。
至于美國,其在高科技領域對華出口的限制更是極為苛刻,連用于人口普查和氣象分析的超大型計算機,都加以限制。10月8日,美國白宮網站公布了一封奧巴馬寫給國會的信,信中希望國會取消對中國出口C-130運輸機的限制。這恰恰從反面證明,美國連對華出口運輸機都是嚴格限制的,其它軍事產品就可想而知了。如今中國只是對稀土出口稍加規(guī)范,就引起軒然大波,確實有點“只讓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”的味道。實際上,早在十幾年前,作為世界第二大稀土儲藏國的美國就開始限制稀土出口,后來又完全停止出口,最終是大量封存礦山,連國內需求都完全靠國外進口。
其實,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儲藏國,但其產量與出口所占的世界份額要比儲量高得多。據今年7月美國能源政策分析家馬克.亨弗里斯向國會提交的《稀土元素:全球供應鏈》報告披露,中國、美國、俄羅斯、澳大利亞的稀土儲量分別占世界的36%、13%、19%和5.5%,但中國稀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7%,其他三國產量都為零。由于過量開采,中國的稀土儲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占全球比重的43%降為目前的31%。按現(xiàn)在的生產速度,中國的中重類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至20年,以后甚至需要進口。
盡管如此,目前中國仍然供應著全球90%以上的稀土需求。更有甚者,有些國家向中國購買稀土不是為了立即使用,而是為了儲備。據估計,日本目前存儲的稀土資源可供使用幾十年。即便如此,日本在此問題上仍最先跳起來指責中國,實在是討了便宜還要反咬一口。
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,某些國家利用從中國購得的稀土資源,制成先進武器卻轉而用來對付中國。美國對臺售武就不要說了,就是日本,非法占領了釣魚島幾十年,近來在此問題上以變得異常強硬,這其中的原因,除了有自身的軍事力量作后盾外,美日安保條約的庇護也很關鍵。而日美是中國稀土資源的最大進口國,日本進口稀土的83%來源于中國。
即便如此,中國在稀土出口上也在履行世貿成員國的義務。今年以來,中國商務部下達的兩批稀土出口配額達24,281噸,仍居世界第一,F(xiàn)在的問題是,中國稀土經過長期的開發(fā)與利用,產生了大量的環(huán)境污染問題。早在2005年,中科院15位院士就以“關于保護白云鄂博礦釷和稀土資源,避免黃河和包頭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緊急呼吁”為題,上書國務院,要求加強稀土生產的管理和規(guī)范。2006年6月,中國國土資源部決定,從2007年起限制各稀土礦生產,生產總量不得超過7.4萬噸。所以,近來中國政府對稀土出口的規(guī)制行為,不能視為對某些國家的臨時“報復性”舉措。
長期以來,中國向世界低價提供了大量的稀土產品,混合稀土氧化物一度和大白菜的價格差不多,每公斤只有幾元錢。這顯然不可能長久持續(xù)下去。如今中國對稀土生產和出口加強管理和規(guī)范,既是理所當然的正當之舉,也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。如果某些國家因此說三道四,甚至要訴諸世貿仲裁程序,那也只能隨其所便了。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,中國的稀土出口只能在不危害國家戰(zhàn)略安全、產業(yè)安全及環(huán)境保護的前提下確定額度。我的資源不能由你來做主,這是世間公理,任何法規(guī)都不能與此相違背。(轉自:http://www.topyl.com/2010-1025-133841.html) |